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2021年的經濟工作做出了分析研究 ,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強化科技戰略支撐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而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即將召開 ,對明年的經濟發展目標和宏觀政策實施提出更為具體的目標要求 。
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 ,貨幣財政政策在明年的實施方向實則已于今年下半年逐漸明朗。預計明年的貨幣政策將繼續回歸正常化 ,信貸社融增速將進一步放緩以避免宏觀杠桿率的過快上漲 ;但這并不意味著流動性會明顯收緊 ,央行仍會從防范風險的角度出發 ,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為市場提供合理充裕的中短期流動性 。財政支出對民生領域 、內需消費 、重大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強 ,同時,由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積聚,優化政府債務結構的必要性凸顯 ,預計明年地方專項債規模將有所收縮 。宏觀政策調控依然會在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實現動態平衡 。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雖對明年的宏觀政策著墨不多 ,只提出“繼續做好‘六穩’工作 、落實‘六保’任務 ,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 ,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但市場對于明年貨幣財政政策的基調已有較為統一的預期 。政策微調的苗頭在近幾個月來已有顯現 。11月的信貸社融增速環比均有所下滑 ,顯示出信用擴張步伐的放緩 。在經歷了疫情以來的信貸大幅擴張后 ,隨著經濟持續修復 ,企業資本性開支需求支撐中長期貸款投放,信貸需求側基礎繼續夯實 。同時 ,供給側邊際出現“緊信用”跡象 ,三季度以來各項貸款受控增長 ,并預計明年信貸依然是受控增長 ,總量上預估明年新增信貸規模與今年大體相當或略有減少。
從貨幣政策操作層面,央行明年將繼續扛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大旗 ,加大對直達性工具的使用力度 ,繼續支持民營 、小微企業等經濟薄弱領域的支持力度 。考慮到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對實體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防風險 ,進一步寬松的可能性下降 。但考慮經濟增長的內生動能不足 ,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 ,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精確性 ,引導資金流入實體企業 。貨幣政策將繼續圍繞解決結構性問題 ,重點解決中小金融機構流動性不足以及中小企業資金可得性問題 ,預計2021年結構性降準 、定向降準仍是重要備選工具 。
今年下半年以來 ,貨幣政策就堅持總量適度 、精準滴灌 ,明年仍會延續這一總基調 。信貸結構上 ,今年在制造業 、小微與民營企業 、房地產等領域執行的結構性調控目標預計在明年仍會堅持,推動信貸資源重點支持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防止資金脫實向虛推高資產價格 。在融資成本方面 ,預計明年貸款定價將維持平穩 ,不太會出現明顯走低或反彈的趨勢。“貸款價格并非越低越好 。在經濟需求向好 、信用供給邊際收緊的情況下 ,過度強調壓低信貸價格容易產生信貸配給 ,也不利于支持實體經濟” 。
隨著經濟的逐步修復 ,為防范宏觀杠桿率重新過快上漲 ,前期為應對疫情出臺的臨時性寬松政策將面臨集中退出的問題 ,市場也有聲音擔憂寬松政策退出所帶來的“政策懸崖”風險 。早在今年5月份 ,貨幣總量寬松政策就開始逐步退出 ,今年下半年的信貸投放量已經與去年同期差不多。既然今年沒有出現“大水漫灌”,明年也就不存在突然收緊和“政策懸崖”,預計“不松不緊”的態勢仍將維持,通過金融供給側改革來推動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更為重要。
由于明年融資需求繼續向好但融資供給偏緊 ,可能會出現結構性 、局部的信用收縮情況 ,需要注意由此帶來的信用風險 ,尤其是影子銀行體系內弱資質的房地產企業風險較大。同時 ,由于我國經濟仍處于新舊動能轉換之際 ,“僵尸企業”數量依然較多 ,存量風險尚未完全出清,需要關注在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的背景下 ,部分地方國有企業的大額信用風險暴露 ,防范由此可能帶來的區域性金融風險蔓延和金融風險的跨市場傳染 ,妥善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潛在風險 。